- · 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栏目[05/29]
- · 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数据[05/29]
- · 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收稿[05/29]
- · 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投稿[05/29]
- · 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征稿[05/29]
- · 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刊物[05/29]
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水利系统腐败问题与治理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全面从严治党,以执政党治理推动国家治理的发展,是国家治理现化代的重要课题。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,坚决惩治腐败、纠治不正之风,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
全面从严治党,以执政党治理推动国家治理的发展,是国家治理现化代的重要课题。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,坚决惩治腐败、纠治不正之风,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,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,努力提高治理腐败效能,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文章围绕“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”这一主题,对贵州省R市水利系统在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严峻性复杂性的表现,呈现出的特点和痛点进行理性思考,并提出治理对策。
一、案件特点与趋势
(一)案件特点
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。必须坚持重遏制、强高压、长震慑,既严厉惩治又有利于稳定,既合乎民心民意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,努力提高治理腐败效能。以R市水利系统为例,近年来相继查处市局原局长C,Q区局原局长F,原副局长G,原党组成员M;D县局两任原局长L、J,三位原副局长Z、X、Y;P县局三任原局长Z、X、L,原副局长N;W县局原局长T、Q,区水投公司原总经理S,原副总经理P等。[1]通过剖析,腐败呈现的案件特点是:
1.涉及面广,关键岗位集体沦陷
2009年至2014年,该市查办水利系统职务犯罪案件11人,其中县局长3人、经理2人,副局长2人,中层负责人2人,局(站)职工2人。涉案人员集中在对水利项目有决定、监督、管理等权力的关键岗位,单位一把手、掌握实权的副职及部门负责人是腐败高发群体。一个水利工程项目从招投标到款项拨付,需多次经过一把手签字审批,一把手成为工程老板首要的公关对象。如2011年至2016年间,M利用担任W县局局长的职权,为Y、X等人在该县承接水利工程、拨付款项等方面提供帮助,收受贿赂元。从区域来说,市局及辖区6个县的原局长、一个新区水务股原股长Q等人分别被查处。从职级来说,涵盖了参与水利工程的相关人员。以某区局为例,原局长C,原副局长G,原党组成员M、农村水利股原股长Y、防汛办原主任H、规划计划股负责人K等均被查处。调研显示,某县局窝案与该县223个“半拉子”水利工程有关,前后两任局长L、J和副局长Z、X、Y等均被查处,6名工作人员受到处分。某县农村饮水工程问题发生后,三任局长Z、X、L、副局长C等人被查处;副局长H,支部书记M,工程管理站站长L等10余名水务系统干部职工分别受到处分。
2.贪贿突出,违规违纪形成贪腐圈
从犯罪罪名看,集中在贪污、贿赂犯罪上。在贪污犯罪中,有的涉案人采取虚增工程量、申报虚假项目等方式套取资金,有的采取虚列工程款、虚假发票等方式套取款项,以发放“绩效工资”等名义进行私分。为掩人耳目,虚列的工程款项和假发票名目复杂,包括虚报民工工资、水库勘察设计费,钻探、工程款等。在贿赂犯罪中,有的涉案人采取入“干股”方式分红受贿;有的违规成立水利水电工程公司,通过围标串标等形式,将项目内定给实际掌控的公司中标,后由公司分包给预定人施工,从中收受好处费。而行贿人为打通水利项目建设各环节,用钱“铺路”。调研发现,腐败呈现多重受贿、多头行贿并存,“收少频收”等特征,单次受贿金额少、累计受贿金额多,作案次数多、持续时间长,因此一人插手多个工程、一人接受多人贿赂、受贿金额积少成多、非法交易结成利益同盟等现象较普遍。
3.“前腐后继”,呈群体性塌方式态势
“前腐后继”现象显著,某县局前后两任局长L、J尤为典型。L是2006年从乡镇调任县局的第一任局长,当局长5年,在工程老板的“围猎”下,先后40余次收受400余万元。J接替L任局长后,当局长3年,收受198万余元。其他三名副局长Z、X、Y“划片负责”水利项目实施,拥有一定的项目审批、工程验收、签字拨款等权力,分别受贿96.7万元、70.5万元、46万元。同时,在一把手权钱交易的影响下,分管领导上行下效,上下已结成利益“链条”,犯罪易发、多发、继发现象突出,重复发案的态势较严重。如某县局连续三任局长Z、X、L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,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,多次受贿,相继被查处,8年时间有3任水利局长涉腐,影响恶劣。另外,水利系统群体化、塌方式腐败的动向更明显。如某县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专项监察时给予党政纪处分的38人中,乡科级干部12人,水利系统职工12人,其他14人,涉案人包括水务局领导、乡镇水利站站长、水利设计单位、工程承包商、工程监理单位。
文章来源:《水利规划与设计》 网址: http://www.slghysj.cn/qikandaodu/2021/0211/684.html